中金黄乐平:后疫情时代三大趋势引领科技新机遇 关注11大主线
研究领域:电子元器件、技术硬件及设备
如需深入交流,请关注中金研究网站
此访谈内容基于已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科技如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报告剪辑制作,报告作者为黄乐平等,内容摘要如下:
过去三十年,科技行业的通用技术平台经历了从主机到个人电脑,从个人电脑到手机,从手机到AI云计算的三次重大迭代。展望未来,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区块链+物联网是否成为云计算之后的通用技术平台受到广泛关注。我们认为“AI+5G”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通用技术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与机器人(15.130, -0.43, -2.76%)、医疗、航天等场景相融合,催生AR/VR、无人驾驶、商业航天等新产品和新业态是科技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主线。后疫情时代科技如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将呈现哪些趋势,引领科技新机遇?科技行业存在哪些投资机会?我们特此邀请中金公司研究部科技硬件行业首席分析师黄乐平,对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如您在报告中分析的,科技行业在经历了三次重大迭代之后,“AI+5G”已经成为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的通用技术平台。可否为我们简要分析一下?
过去三十年,科技行业的通用技术平台经历(1)从主机到个人电脑,(2)从个人电脑到手机,(3)从手机到AI云计算的三次重大迭代。这几次变革中,通用技术从最初的专网,升级为有线互联网、4G和5G;计算架构从最初的集中式,到PC和手机的分布计算,由AI云计算时代又回归到集中式计算。
图表: “人工智能+云计算”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通用计算平台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云计算最早由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按需索取、按量计费的计算和存储服务,帮助企业应对突发的需求变化以及降低IT支出。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平台能够汇聚大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基础的优势逐渐受到重视。AI+Cloud成为通用计算平台。
但是云计算的发展也造成了数据垄断的问题。数据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互联网巨头/云计算厂商手中,“数据孤岛”问题日益突出,数据的跨国界流通也成为科技企业跨国合作的难题之一。目前,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区块链+物联网是否成为云计算之后的通用技术平台受到广泛关注。
每一代都诞生了几家平台型企业。从主机时代的IBM,到PC时代的微软和Intel,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RM和谷歌。到云计算时代的亚马逊和英伟达。每个时代的平台性企业都有上涨空间。
图表: 科技创新迭代路径及中国核心公司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各公司官网,Digitimes,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看到,过去半年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展望后疫情时代,您认为经济活动将呈现哪些趋势,来引领科技新机遇?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过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趋势:1)第一个是经济驱动力正在从房地产、能源等有形的资源,向数据等无形的资源转变。2)第二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方法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提共享经济,从Uber的共享出行,WeWork的共享办公,AirBnB的共享住宿到共享充电宝。但疫情当中,全球都注意到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以Zoom和腾讯会议为代表的远程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3)第三个变化是国与国之间关系。过去30年是全球化的30年,形成了高度分工,全球合作的科技产业链。但往后看,我们看到美国的制造回流,中国的自主创新国产替代,中国大力发展半导体,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成为重要趋势。
图表: 后疫情时代三大重要趋势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如您分析的,数字产业化已经成为经济主旋律,新基建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那么“AI+5G”将如何助力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呢?
这个问题很好,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包括软硬件以及电商、社交等互联网服务在内的数字产业企业总市值占中国大陆、香港、美国上市中国企业总市值比例从2010年的9%,上升到2020年的22.4%,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旋律。但是传统行业目前的数字化程度和较低。
在疫情中,“物理非接触”的需求推动远程办公、远程医疗、无接触配送机器人等无接触相关需求实现爆发性增长。同时我们看到,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大规模部署,帮助企业跨过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数字化转型的鸿沟。数字化办公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间/部门间沟通效率,远程医疗在实现医疗资源有效配置,服务机器人在解决劳动力不足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企业和社会所认知。我们相信,这些无接触技术在后疫情时代会继续进步发展,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图表: AI+5G怎样改变各行各业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您提到新基建将助力数字经济发展,那么云管端将存在哪些投资机会呢?
我们认为,从需求侧来看,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新基建投资的重要方向。疫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冲击,暴露出目前全球供应链、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物资调配能力,可以提升供应链效率;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公共卫生监测体系,有望提供更加及时的预警,助力疫情精准防控。
从供给侧来看,主要包括云基建,管基建,端基建桑格方面。
► 云基建为上层应用提供丰富的计算、存储资源。过去几年,网速增长和存储成本下降在过去几年推动了云计算服务的快速发展。云平台已演变为典型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从服务器、交换机、数通光模块等设备到数据中心运营商,都将迎来成长。我们预计云基建领域蕴含超2000亿美元的国内产业增长空间。
► 管基建:我们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有望建成约800万座5G基站;全球卫星宽带市场有望增长5倍,达到460亿美元,国内通信卫星投放量将达到数千颗。
► 第三是端基建:我们认为新基建中的云、管基建为端基建提供了丰富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有望带动端基建加速发展,体现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连接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我们预计至2030年,全球5G网络覆盖人口将到达40亿人口,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50亿,我国人均流量将增长10倍。
图表: 云、管、端新基建体量未来十年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GSMA,OECD,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您提到,中国科技产业链在抗疫中发挥了韧性,为全球复苏做出巨大贡献,后疫情时代,半导体和软件的进口替代是中国科技行业未来几年重要的增长机会。可否为我们简要分析一下?
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化和摩尔定律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后疫情时代,全球变局使得中国企业和政府更严肃的对待产业自主的问题,科技领域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正发生改变。全球价值链从一体化合作,变为主张各国独立自主的生产、创新能力。
► 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国产封测厂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并且芯片设计领域中,分立器件、传感器、无线通讯芯片等已有所突破,在存储器和计算芯片上还较为薄弱。在晶圆代工领域,2019年国内晶圆代工厂的市场份额达到10%,自给率约为25%,在先进制程上实现了14nm的突破,未来将进一步缩短与国际龙头的差距。设备和EDA环节,目前国产厂商与海外厂商存在较大差距。
► 云计算:我国在云计算规模、产业结构上较美国仍存有差距。规模上,2019年公有云领域头部的8家厂商中,仅阿里云、腾讯云2家中国企业,份额约5%和2%。结构上,中国云市场IaaS占比较高,美国主导的全球云市场则以SaaS为主。中长期看,我们认为新基建政策有望带动云计算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 从0到1实现前沿领域的超越:历史上科技领域的核心变革基本都是由美国企业主导,中国长期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中国厂商目前在通信技术、机械技术、算法、电商渠道、精密制造等各方面能力全面,并积极加大底层科研领域的投入。向前看,我们认为AR/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为我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图表: 中美在云计算、半导体上仍然差距较大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Synergy,Statis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在此大背景下,您认为科技行业存在哪些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聚焦后疫情时代,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以下行业的投资机会。新基建:1)云计算、2)数据中心、3)数据中心设备、4)人工智能、5)工业互联网平台、6)商业航天;新需求:7)企业数字化转型、8)服务机器人、9)智能汽车/汽车电子;硬科技创新:10)半导体国产化、11)AR/脑机接口。我们预计未来十年(2020-2030年)这十一个领域将在国内新诞生近4.3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空间。
图表: 后疫情时代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Gartner,IDC,Statista,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柱状图表示国内市场规模,灰色部分代表2030年相对于2020年新增的市场规模空间
图表: 后疫情时代科技产业地图(国内版)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后疫情时代科技产业地图(国际版)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0年7月9日已经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科技如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黄乐平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070001 SFC CE Ref:AUZ066
闫慧辰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120002 SFC CE Ref:BOK817
屠炜颖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6040001 SFC CE Ref:BHM709
李诗雯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80039
刘莹莹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80056
韦 昕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110024
姚逊宇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010001 SFC CE Ref:BPC088
尹会伟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9120004
陈旭东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9120006 SFC CE Ref:BPH392
成乔升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8100006
法律声明
向上滑动参见完整法律声明及二维码
关键词:
相关阅读
- 06-14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