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对培训项目类别实施多维分类量化管理 观点
【资料图】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实施,原审批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要求转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但还有个别转型后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试图改头换面,将学科类培训内容包装成非学科类培训内容,试图以“打擦边球”等方式逃避监管,其行为严重影响“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今年以来,永川区结合校外培训的实际情况,对培训项目类别多维分类量化并进行管理,有效杜绝了“李鬼”现象,确保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
设置底线标准,防止机构踏“警戒线”。制定《永川区中小学生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方案》等政策、制度,并出台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类别的设置标准,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和非学科课程的鉴定提供指引,练就培训材料鉴定的“火眼金晴”,防止培训材料“变异换面”。
加强课程甄别,防止机构打“擦边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文旅、体育、科技和人社等部门分别推荐的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劳动技术类培训机构的行业专家,以及法律顾问等人员;合理设定指标,科学开展鉴定。经过多次专题研究,提出了多个定性、定量组合指标,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目的、培训结果评价、培训授课语言等方面开展甄别,多策略助力培训项目鉴别;反复研讨实践,注重实际效果。专家委员会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培训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结合培训目的、对象、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或培训材料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研判,提出初步鉴别意见,经专家委员会集体审议通过后形成鉴定报告,报本级有关职能部门。截至目前,开展培训课程材料审核鉴定5次,累计鉴定材料1067份、通过培训材料575份。
引导行业自律,防止机构“穿马甲”。落实培训机构主体责任,要求培训机构签订“自查自纠承诺书”,引导其对实施的培训项目类别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自觉按照非学科类的相关管理要求规范开展培训活动。对于弄虚作假骗取“非学科”鉴定结果,以及在获取“非学科”鉴定结果后违规使用未经鉴定的培训材料开展培训,或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撤销其非学科培训材料鉴定认定,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列入当年度校外培训机构黑名单,通过媒体曝光向社会公开通报处置结果,有效震慑违规行为。
落实监管督查,防止机构走“迂回路”。永川区高度重视培训项目鉴别专项工作,开展专题培训5次。通过“立体式”部署,依托监管科每月常规督查,教委机关干部、挂牌责任督学、教管中心工作人员“三人小组”“一对一”不定期抽查,校外监督员随时监督的模式,结合“数据稽核”专项行动,累计组织19个组、102人次对城区115个小区、6个商圈、102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全覆盖、全链条专项检查及督查行动16次。通过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方式,重点排查培训材料使用、培训项目分类等情况,共排查培训材料579份,分类建立了主体台账,对6份边界模糊、定义不清的违规培训材料下达整改通知书,相关问题均已限期整改到位。
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玲 通讯员 胡小波
关键词:
相关阅读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